兴农评丨从中大抗战史看乡村对教育的守护
(兴农评丨从中大抗战史看乡村对教育的守护,时长共3分03秒)
三农大小事,评丨尽在兴农评。从中村对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抗的守近日,战史“废墟中的看乡广州 抗战中的中大”专题展览在中山大学校史馆开幕。抗战期间,教育中山大学艰难播迁,兴农长达七年、评丨辗转多省、从中村对四易校址。大抗的守所幸,战史颠沛流离的看乡师生获得地方群众倾力相助,依托乡村的教育祠堂、庙宇、兴农围屋及自建简易校舍,坚持办学、弦歌不辍。当战火席卷城市,乡村以其宽厚和坚韧守护了学术星火,存续文明命脉。八十载时光流逝,回望历史深处,乡村与教育之间深层的共生关系愈发清晰,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中大的迁校路线,实则是无数乡村以最质朴、最坚韧的力量共同编织而成的文化生命线。乡村社会对知识与教育从古至今的天然敬重,凝聚成最强大的守护力量。“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共识,在民族存亡之际升华为守护文明火种的本能。

乡村始终是我国教育与文明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战火年代,它是存续文脉的“诺亚方舟”;和平年代,它是抵御教育过度功利化的“平衡器”;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下,教育又是乡村发展的“催化剂”。这种彼此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既彰显了我国教育生态的内在韧性,也启示着未来教育的另一种可能——打破唯城市化的单一范式,构建城乡互鉴、多元共生的新格局。
正如抗战时期,乡村不仅为中大师生提供物质庇护,更以其独特的地方知识与文化传统反哺学术,实现了深层的“文化双向滋养”。直至今日,乡村仍以其集体记忆、人与自然共处的智慧、代际传承的技艺与传统,为现代教育注入稀缺的精神资源。
我们应重新发现乡村的教育价值:其自然环境是素质教育的天然课堂,其文化传统蕴藏着中华文明最本真的基因,其紧密的社区网络为教育提供了深厚的情感支持。这些元素可矫正过度城市化教育中的弊端,助力培养既具国际视野又有乡土情怀的全面发展人才。
中大的播迁历史深刻启示我们,教育的生命力不仅蕴于现代化校园里,也深植于乡村的沃土。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今天,最好的致敬方式或许是推动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让乡村再次成为教育创新的源泉。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教育都需要一片能够自由呼吸、自然生长的土壤,而乡村,始终是这片土壤最慷慨的提供者和最坚定的守护者。
撰文:黄婵
出镜:李嘉镓
摄像:巢芮
视频部分素材源于中山大学官网、新华社
相关文章

2025院士专家入百企进百校(梅州行)活动城市规划专家咨询会召开:开门问策助力梅州城市高质量发展
掌上梅州讯9月17日,2025院士专家入百企进百校梅州行)活动城市规划专家咨询会在梅城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广东院士联合会会长郭仁忠出席会议,梅州市副市长胡学冬主持会议并讲2025-11-26
掌上梅州讯今年9月是我国首个全国科普月,一系列汇聚智慧与创新的科学活动正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作为2025院士专家入百企进百校梅州行)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9月17日,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广东工业大2025-11-26
育品种、强链条、促增收!高要蹚出新“稻”路_南方+_南方plus秋风送爽,丰收在望。肇庆高要禄步镇白土二村的万亩示范片里,水稻管护工作正处于关键阶段,植保无人机轻盈地腾空而起,沿着稻田轨迹匀速巡航,12025-11-26
自然资源部南海发展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陈绵润:启发更多人走上生态保护之路
“这不是我第一次来到梅州,梅州的生态保护得很好,绿水青山,景色宜人。”在参加2025院士专家入百企进百校梅州行)系列活动期间,自然资源部南海发展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陈绵润谈起了自己的梅州印象:“我曾作为2025-11-26
把一粒种串成一条链,广东种业绘就鲜食玉米产业新图景_南方+_南方plus阳光洒落广东湛江的鲜食玉米地,工人们已开始忙碌。湛江自1998年起规模化种植甜玉米,目前全市鲜食玉米年种植面积约70万亩次,种植2025-11-26
凝聚教育智慧,科学备考提质!梅州开展全市高三年级主题教学研讨活动
掌上梅州讯9月4日至12日,市教育局组织开展全市高中学校高三年级主题教学研讨暨学科教研基地送教活动,以进一步精准把握高考备考方向,凝聚全市教育教学智慧,全面提升2026届高三教学质量。本次系列活动涵盖2025-11-26

最新评论